每人每月挤出10元钱,他们用微薄的力量去温暖更多的人

一群受助大学生传递“感恩的心”

期次:第92期    作者:王海川《四川日报》向朝伦   查看:0

  他们中很多人都受过别人的资助,或者正在接受别人的资助。但是,他们却联合起来,用微薄的力量去温暖更多的人。
  两年前只有10个人,而现在,他们已是一支拥有460余人的“大部队”了。
  他们就是学校公益性学生志愿者社团———益暖联合会。
益暖联合会的口号是,爱心在胸中,天使在行动;他们的追求是:献身公益,温暖人心;他们的主题歌是:感恩的心。
  从2009年5月起,他们唱着《感恩的心》,穿行在北川、新都等地,助学、支教、慰问孤寡老人、服务社区公益等,传递爱心,救助贫弱,践行着新时代大学生的雷锋精神,他们是成医新一代大学生的典范。
  每人10元资助贫困学生高高的山,缓缓的河,一颗大大的红心,在山河间穿行。这是一幅粗笔勾勒的画,稚嫩拙朴———今年3月刚开学,成都医学院益暖联合会的熊曼就收到了北川小朋友寄来的这幅画,激动的她,立即把自己所在小组的同学召集在一块,分享其中的快乐,大家你争我抢,嘻嘻哈哈,笑声感染着每一位同学。
  过去两年,益暖联合会在校内招募的志愿者,每人每月捐献10元,或4-5人一组,或9-10人一组,共资助了北川县农村贫困学生35人、凉山贫困学生4人,总金额达到了8万余元。受助学生根据家庭困难的程度,每生每月至少可获得100元的助学金。
  这些获得资助的贫困儿童,时不时就会寄来自己的书画大作、成绩单、感谢信等,向这些大哥哥大姐姐表示谢意。熊曼所在的10人小组,每月为一个叫刘梦梅的学生寄去100元钱。
  每月10日奉献自己的爱心“自己都需要别人救助,还去资助别人?”两年前的2009年上学期,几个贫困大学生筹划成立益暖联合会时,曾经被人这样诘问。
  以2008级药学院本科学生黄阻秋为首的10个人没有在意,最终成立了益暖联合会。他们希望,以受助者的心理去资助别人,帮助别人,更能体会需要帮助者的心情,也是曾经的受助者对社会的一份感恩。
  因为大家在学校的生活费都不宽裕,益暖联合会在开始决定去资助别人时,很费了一番踌躇。最后的决定是,量力而行,每人每月挤出10元钱,共同组队去帮扶一个贫困生,10个人每月就有100元,“众人拾柴火焰高”,积累小力量做出大事情。
  或许,受助者也会和自己一样,安心完成学业,考取理想的学校。他们很为自己这小小的创意感动。从10个人资助一个人起步,现在,益暖已发展成一个460余人的社团,资助学生达到39人。
  他们招募志愿者的口号是:“女生少买两个发夹,男生少喝两瓶啤酒”,一月结余10元钱,不多,压力也不到,但却很有意义。
  很多自愿捐助者是贫困大学生,至今还在接受别人的捐助,有的接受国家助学金、奖学金的帮助,有的在学校勤工俭学,有的在校外做家教、做促销兼职挣生活费。但他们把每月10号交钱的日子,当成了一种定时完成的神圣责任,并希望把穷则思变、穷则奋起的道理,传递给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
  每周一天支教民工子女“长大了,我也要像你一样,考大学,帮助更多的人。”3月3日,周六,药学院药物制剂专业大一学生邱斌去给一位叫刘东海的小学生免费家教,两个小时的补课结束,懂事的刘东海笑着对大哥哥说,邱斌乐了。
  作为益暖联合会的一员,来自金堂县的邱斌,也是靠了别人的资助完成了学业,考上了大学。
  “资”助是有限的,“智”助却是无限的。从去年年底开始,益暖联合会推出 “红领巾助学计划”,去学校附近的天回镇第二实验小学联系,征集需要补课的打工人家子女,他们希望就近、方便地利用周末时间,去给他们补课。以支教的方式,给打工家庭带去欢乐,给打工子女们温暖。
  益暖联合会的热心肠,自是受到学校的欢迎。学校即时调阅了10个打工子女学生的资料,孩子们和父母租住在成都医学院附近的民房里,正好方便,学校又提供了每个年级的教材。益暖联合会随即排出计划,每4个会员辅导一个小学生,每两个会员一组,抽出周末一天时间,从8点半到11点,到家里给孩子们补课,家教前每个人必须备课。益暖联合会还决定,学期末,对受助的孩子进行家访和校访,了解孩子接受家教后学习、生活的变化和改进的方法。
  “我们的红领巾助学计划,才开始不久,但从家长打来的电话反馈看,很多打工父母对我们的支教是满意的。”现任益暖联合会会长刘敏说,这学期结束后希望总结一些好的办法,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红领巾助学计划”。这位2010级药学院的本科学生,一年多时间,曾经4次进入北川,翻山越岭搜集贫困学生的情况,多次带队参加到学校周边社区搞义务劳动。她说自己现在已经是益暖联合会的第四任会长了,希望益暖联合会在自己手中,吸引到更多的会员加入,为更多人送去温暖。